彭晓玲
文物不言,何故我国。
2024年9月10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调查,走进展厅听取当地周秦时期前史文明介绍,细心观察何尊、逨盘等名贵青铜器,了解加强文物维护研讨使用等状况。
镜头定格这样一个画面:欣赏“宅兹我国”单元时,总书记在一件国宝级青铜器前停步注视,细心观察。
2024年9月10日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前往甘肃调查途中,来到陕西省宝鸡市欣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。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
总书记眼前的这件青铜器就是“镇院之宝”——何尊,西周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。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,其间的“宅兹我国”字样,是迄今为止发现“我国”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。
何尊上“我国”二字的内在不断演化、开展、扩大,不仅仅是地舆概念的标示,更逐步成为中华文明一日千里的见证。
除何尊、逨盘、秦公镈外,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具有青铜器、玉石器、陶瓷器等文物48万余件,其间名贵文物3200余件。
一件件“国宝重器”,如一部部“青铜史书”,记录着泱泱中华灿烂辉煌的“文明暗码”。
“总书记调查时,我十分侥幸地担任解说员。我主要向总书记介绍了馆内的‘青铜器之乡’‘宅兹我国’‘周礼之邦’‘秦肇之路’四个单元。”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解说员滕晓华说,咱们的每一次解说,都是为传承和宏扬中华优异传统文明奉献自己的力气。
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出的何尊铭文拓片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供图
灿若星斗的文明珍宝,是中华文明的金色手刺。总书记曾不止一次“携手”何尊,让国际了解“何故我国”。
2020年4月,总书记在陕西调查时溯古言今:“‘我国’二字最早见于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何尊。”2022年7月,总书记亲身同意建造的我国国家版本馆开馆,何尊在此展出。2023年6月2日,一场以何尊铭文“宅兹我国”命名的专题展在我国前史研讨院展出。这天下午,总书记走进院内的我国考古博物馆,先后欣赏文明来历和宅兹我国专题展,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严重考古发现,并不时问询相关研讨作业进展。
我国考古博物馆内的宅兹我国专题展。总台央视记者 许永松 摄
在我国—中亚峰会上,“何尊”纪念品还被选定为礼品之一,赠送给中亚国家元首。
藏礼于器,以器述史。历经年月洗礼,新时代下,这些辉煌灿烂的周秦前史和青铜文明正经过数字化、研学、文创等多种形式“活起来”,无声讲述着陈旧的文明才智。
“咱们经过现代科技手法对何尊进行清洗去锈、缓蚀处理、修正等维护,为深入研讨西周前史和文明供给了名贵材料。”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表明,经过材料科学、化学分析、无损检测等,对文物的病害进行精准确诊,可延长青铜器的寿数和稳定性。
宁亚莹介绍,当时咱们依照“维护榜首、加强管理、发掘价值、有用使用、让文物活起来”的新时代文物作业方针,不断加强青铜器维护、研讨和使用。一起树立数字化展示渠道,为中华文明维护传承作业供给更宽广的渠道和空间。
明星文物“何尊”招引了很多游客欣赏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供图
泱泱中华,前史悠久,文明广博。总书记一直心系中华优异传统文明的维护与传承作业,一次次追溯文明源流,将目光投向“何故我国”的文明暗码。
在调查殷墟博物馆时,总书记自傲地说“中华文明源源不绝,从未中止,刻画了咱们巨大的民族,这个民族还会巨大下去的”;在调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时,总书记指出“三星堆遗址考古效果在国际上是叫得响的,展示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效果,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、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影响等供给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”……在总书记的引领推进下,我国文物维护作业获得前史性成果,文明遗产包含的立异发明基因被不断激活。
知所历来,方明所向。
从“宅兹我国”到“何故我国”,从最早的“我国”迈向“日新”的我国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调查时指出:中华文明五千年,还要进一步发掘,深入研讨、阐释它的内在和精力,宣扬好其间包含的巨大才智,然后让我们愈加爱崇酷爱,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,宏扬爱国主义精力,把中华优异传统文明一代一代传下去。
制图:王潇潇
和谐:人民网陕西频道李志强
资料来历:人民日报、新华社